扬州仪征街头,一位72岁的老人用30年如一日的坚守,将一辆简陋的小推车打造成当地颇具知名度的“平民美食地标”。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8月9日采访了解到,这位被市民群众称为“炸串爷爷”的老人,每天清晨开始备料,晚上9点准时推着吱呀作响的小车出摊,凌晨2点收工。没有店铺门面,没有醒目招牌,仅凭一口油锅、几样新鲜食材和世代相传的手艺,他的炸串摊叫卖的吃食,成为当地最具烟火气的美食之一。
老人在忙碌
记者看到,老人的炸串摊在仪征工农桥北,炸串价格相当亲民:蔬菜豆制品1元/串,荤食也不过2-3元。这份三十年不变得实惠,让他的小摊前总排着长队,既有深夜下班的工人,也有专程驱车而来的外地游客。油锅里翻腾的,是金黄酥脆的串串,还是一份匠心坚守。风雨无阻的出摊记录,展示着老人的人生信条——用最朴实的付出,换取最踏实的收获。
“炸串爷爷”名叫薛元凤,高邮人,1993年来到仪征谋生,两年后添置了一辆三轮车,支起了炸串摊。这一干,就是几十年。薛爷爷的三轮车看着不大,但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 炸串常见的菜品都有,蘑菇、藕片、牛肉肠、海带、鸡腿……各种蔬菜和豆制品加起来有十来样,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放在小盒子里。食客可以自己拿个盘子,挑选喜欢的食材。选好后交给薛爷爷,他会给你一个号牌。然后,薛爷爷有条不紊地把每一样串串放进从未歇过的油锅里。竹签串着裹满面糊的藕夹、鸡骨架,在泛着金边的油花里翻滚。
展开剩余50%勤劳的双手
“面糊是经过我多少次研究出来的,酥脆不挂油。”薛爷爷说。记者注意到,翻滚的热油像是也受不了高温,“滋啦滋啦”地发出声响,香味瞬间随着升腾的热气飘散开来。炸好后,食客或打包或坐在桌子边享用。薛爷爷说,炸串好吃的另一个秘诀就是自制芝麻酱,浓郁的酱香,带点微甜。
从现场热闹的说话声中记者发现,排队等候的顾客中既有从小吃到大的本地居民,也有专程从邻近城市驱车前来的年轻粉丝。薛爷爷指着其中一位顾客自豪地说:“看,这个小伙子啊,一点点大就到我这里吃,一直到现在都没断过。”记者看到,摊位前人来人往,不断有顾客光顾又离开。许多顾客的成长轨迹竟与这个小摊紧密相连——孩提时代偷偷攒下零花钱来解馋,如今已为人父母,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品尝。这份承载着童年回忆的美食滤镜,就这样在两代人的味蕾记忆中延续、叠加。
虽然价格亲民,但薛元凤老人对食材的把控毫不含糊——每三天更换一次食用油,每日清晨亲自采购新鲜食材。他将精心准备的炸串整齐码放在箱子里,严格控制每日备货量,确保所有食材当天售罄。“宁可不够卖,也绝不剩下,质量第一位。”这是他30年来坚守的经营信条。当被问及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否让年迈的身体吃不消时,薛爷爷这样回答:“我这人闲不住,现在身体还算硬朗,只要还能做得动,孩子们还想吃,我就会一直干下去。哪天实在干不动了,我就要跟大家说拜拜了。”通讯员 赵磊 姜姝卉 赵亦明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
发布于:江苏省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