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陈明仁和程潜发布起义通电的那一刻,湖南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解放。街道上,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,笑容满面,学生们也走上了大街,和解放队伍一起欢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。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就在这欢乐的氛围中,市政府门前却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。
只见一位头发花白、身形佝偻的老者,手里拿着一张照片,神情焦急地试图闯进市政府大门。门口的警卫员见状,立刻上前拦住了他,并询问他的来意。老人语气坚定地回答:“我是来找我儿子的。”说着,他举起了手中的照片。警卫员随即瞥了一眼,但从那一瞬间,他便断定这老者是想趁机吃白食,于是将他毫不留情地推了出去。
然而,这位老人的坚韧远远超出了警卫员的预料。无论如何阻拦,老人依然坚持认为照片中的男人就是他那已经失联多年的儿子——“五伢子”。正当争执越来越激烈时,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走了出来。
展开剩余82%萧劲光看了一眼照片后冷静说道:“胡闹,这是我们的司令员,根本不是你儿子。”此时,大家都认为这位老人只是胡编乱造,根本没有将他的话当真。那么,究竟老人与这位司令员有什么关系?他口中的“儿子”许光达,真的是他的亲生子吗?
许光达,原名许德华,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个偏远的山村。那个时代,中国依然处在清朝的统治下,民生困苦,国家疲弱,外有列强压迫,内有动荡不安。在那个小山村里,许光达的童年并不富裕,时常过着食不果腹、衣不遮体的日子。正是这些艰难的早期经历,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。
1921年,许光达考入了长沙的长山师范大学。这一转折点为他接触革命思想打开了大门。在学校里,许光达结识了一群与他有着相同理想的年轻人,他们向他传播了反帝爱国、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理念,深深吸引了他。四年后,许光达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向家人报喜,父亲对此表示极大的支持和欣慰。
然而,随着1927年“4·12反革命政变”的发生,许光达和其他党员们的生活被压缩到了极点。为了躲避追捕,许光达不得不断绝与家人的一切联系,隐姓埋名。直到三年后,他才以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的身份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,并迅速投入到前线战斗之中。1942年,许光达指挥的独立第二旅在抗日战场上屡次取得胜利,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。他的表现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高度评价,连彭德怀也不得不赞扬他是一位能打硬仗的优秀将军。
随后,许光达又参与了解放战争,尤其是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,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正是在此时,老人前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。可是无论是警卫员还是萧劲光,看到照片后都不相信这位老人所言为真。毕竟,许光达将军的照片早已是八路军日报中的常客,而眼前这位老人头发花白、身形瘦弱,身上衣服上有补丁,怎么看也不像是曾经英勇的许光达将军。
出于好奇,萧劲光耐心询问老人关于儿子的情况,老人随口说道:“我儿子叫许德华。”萧劲光一听,立刻断言:“胡闹,我们的司令员明明叫许光达!”在他眼中,眼前这位老人看起来老实憨厚,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。然而,萧劲光并未意识到,老人所说的“许德华”,实际上正是许光达的原名。
许光达为了避免国民党对家人的追踪,在革命期间便改名换姓,断绝了与家人的一切联系。当年,他为了逃避抓捕,选择改了名字,但老人依然坚持着他儿子原来的名字——许德华。也正因为如此,萧劲光才下了逐客令,认为这只是一个误会。
然而,令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是,这位老人被萧劲光的话语一击打击后,突然倒下了。萧劲光赶忙将他扶起,并送到了医院。看着老人满脸皱纹和鬓角斑白,萧劲光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,心中充满了怜悯之情。难道背后真的有隐情?
萧劲光抱着试探的心态,联系了许光达将军,询问是否有一个叫许子贵的父亲。许光达很快回信,确认老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。由于身处战场,他无法亲自回去,便请求萧劲光代为保护父亲。终于,寻子之事得以圆满解决。
事后,萧劲光为自己曾经的莽撞向老人表示了歉意,并妥善安置了老人。新中国成立后,许光达将军终于得以回到湖南故乡,与年老的父亲团聚。当他们见面时,一向以严厉著称的许光达将军泪眼朦胧,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:“爸,儿子回来了。”
老父亲赶忙将他扶起,虽然多年未曾尽孝,但他并未责怪儿子,反而感到无比欣慰。他只是希望,许光达能够继续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。后来,许光达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,短暂的团聚后,他再次返回北京,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。1955年,许光达将军被授予新中国十大将军之一,这无疑是对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贡献的最高肯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